航拍加沙民众领粮。8月4日加沙电,卫星影像中如蚂蚁般密集的黑点微信股票配资,是成千上万加沙民众在瓦砾堆中争夺生存物资的绝望写照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7月29日援引粮食安全报告宣布,加沙地带“正处于饥荒边缘”。即使从太空俯瞰,这片土地上民众的痛苦也清晰可见。
美国商业卫星公司“星球实验室”最新拍摄的图像显示,在加沙南部一处被称作“莫拉格走廊”的区域,成百上千名巴勒斯坦人如蚁群般包围着救援车队,卡车上挂满攀爬的人群,地面上人头攒动。
---
01饥荒的官方确认与现状
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最新数据显示,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,死亡人数已突破6万,另有超过14万人受伤。
更严峻的是,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达147人,其中88名是儿童。
联合国机构7月底发布的“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”报告首次确认:加沙地带正在经历“最坏情况的饥荒”。这份由多国专家联合完成的评估指出,近50万加沙民众面临灾难性饥饿。
“我五岁的女儿体重只剩11公斤,儿子瘦得只剩皮包骨,”来自加沙中部的贾米尔·穆加里声音嘶哑,“我自己原本85公斤,现在只剩55公斤。”他的家庭已搬迁七次躲避战火,却始终无法摆脱饥饿阴影。
加沙市场物价飞涨,当地居民阿布·阿勒·阿贝德愤怒地控诉:“物价之高连欧洲都未达此程度,而加沙根本没有收入来源。”
02国际援助的努力与局限
面对灾难,多国近期加大援助力度。8月3日,埃及红新月会组织数十辆卡车经凯雷姆沙洛姆口岸进入加沙,运送食品、医疗设备和药品,还包括两辆载有107吨柴油的油罐车——这些燃料对重启医院和面包房运作至关重要。
空中通道同步开启:约旦联合德国、阿联酋、法国和比利时当日进行7次空投行动,运送61吨援助物资;比利时完成首次加沙空投,投放15吨救援物资;埃及军方在过去72小时共出动9架军用运输机向陆路难达区域空投粮食。
不过联合国官员指出根本矛盾:近东救济工程处目前有6000辆援助卡车滞留加沙境外等待进入许可。“空投成本更高、运送量更少,”该机构主任拉扎里尼强调,“如果有政治意愿允许空投,那么也该有同样意愿开放陆路口岸。”
法国总统马克龙8月1日直言:“仅依靠空投是不够的”,要求以色列全面开放人道主义通道。
03领取物资的危险与平民遭遇
对加沙民众而言,获取援助物资已成为与死亡的赌博。巴勒斯坦通讯社8月3日报道,以色列军队当天在援助分发点附近袭击导致至少22名等待食物的平民丧生。
这仅是冰山一角。据联合国统计,自5月以来,已有1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于获取食物过程中。以军声称开枪是在“要求人群保持距离后发出的警告”,但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的尸体接收记录戳穿了这种辩解。
“那里只有枪击、杀戮、死亡,”从加沙中部难民营冒险领粮的易卜拉欣·梅基颤抖着展示手中两小袋意大利面,“这些连孩子们一天的口粮都不够”。他估计在混乱现场仅5%的人能抢到有价值物资。
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母亲揭开衣袖展示瘀伤的手臂:“有些孩子好不容易拿到援助,却被大人们抢走。”她为养活两个女儿冒险排队,最终只带回少量大米和食用油。
04人道主义危机中的生命悲歌
在饥饿阴影下,家庭纽带正遭受残酷考验。“我要为弟弟妹妹们找食物。爸爸牺牲了。如果我不去,他们就会饿死。”一名未成年男孩告诉半岛电视台。而他目睹的是士兵向人群开枪的血腥场景。
五个月大女婴的母亲哽咽道:“我的第四个孩子死了……他严重营养不良。送他去医院时,他死在我怀里。”怀孕期间的食物短缺导致新生儿先天不足,她怀抱的婴儿如今也面临同样厄运。
哈马斯8月3日发布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视频意外成为危机佐证——画面中人质严重营养不良的状态,与其发言人宣称“被扣押人员食品配给与加沙平民相当”的声明形成互证。
卡桑旅虽表示将响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以方人员提供药品的请求,但强调“在加沙人民遭受饥饿之际,他们不会获得特殊待遇”。
05政治僵局与可能的出路
英国首相斯塔默日前发出外交警告:若以色列不采取实质性行动结束加沙惨状,英国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前承认巴勒斯坦国。这一表态引发国际关注,但加沙寡妇曼苏拉·法德尔·赫卢的质疑更具代表性:
“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又能改变什么?所谓国家若没有主权、没有自卫权,算什么国家?”
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8月1日访问加沙南部援助点时遭遇民意反弹。哈马斯高级官员巴塞姆·纳伊姆严正声明:“加沙民众不是一群乞丐,他们只寻求自由、独立和回归家园。”
人道主义协调陷入恶性循环:哈马斯要求以色列在运送食品药品时“停止所有空中行动”;以色列则坚持对陆路运输的严格检查,导致物资在口岸堆积。
---
“我们已向世界发出无数次呼救,但无人行动,”心脏手术后挣扎觅食的穆加里站在废墟中说,“只能告诉世界:我们正在缓慢死去,请拯救我们于水火。”
他身后的人群仍在瓦砾间移动微信股票配资,卫星影像中那些“蚂蚁”般的黑点,是20万聚集在援助点周围的加沙民众。卡车驶来时,他们会再次奔跑——奔向生存的希望,也奔向未知的枪口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